2012年欧盟RASFF对华产品通报综述

来源:时间:2013-03-29

    2012年,欧盟通过欧盟食品及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共发布食品和饲料类产品通报3425项,比2011年的3697项下降7.36%[1]。其中,对中国通报547项,占比15.98%,比上年同期的568项下降3.70%。RASFF通报的中国产品包括食品、食品接触材料和饲料三大类,通报次数分别为320项(占比58.50%),218项(占比39.85%)以及9项(16.45%)。

1. 禁止入境通报是主要的通报类型    

    2012年欧盟RASFF对中国产品发布的通报类型见表1,其中禁止入境通报共364项,占欧盟RASFF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66.54%;关注信息87项,占比15.90%;跟踪信息63项,占比11.52%;预警通报为33项,占比6.03%(见图1)。

表1 2012年欧盟RASFF对中国食品及饲料类产品发布的通报类型
通报类型
食品
与食品接触材料
饲料
全部产品
禁止入境
246
116
2
364
关注信息
31
52
4
87
跟踪信息
27
33
3
63
预警通报
16
17
0
33
总计
320
218
9
547
图1 2012年欧盟TASFF对中国产品发布的通报类型 
2.意大利、德国和英国是对中国产品通报的主要国家
    2012年,共有26个欧盟成员国以及挪威对中国输欧食品及饲料类产品发布了产品通报(见图2)。其中,意大利对中国发布通报最多,共115项,占欧盟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21.02%;其次为德国,共66项,占比12.07%;英国位列第三位,59项,占比10.79%。上述三国合计占欧盟对中国产品通报总数的43.88%。此外,对中国产品通报较多的欧盟国家还包括:波兰、荷兰、西班牙、捷克和比利时。
    
图2 对中国产品发布了RASFF通报的通报国情况 
    其中共27个成员国对中国食品发布RASFF通报,其中发布通报次数较多的国家为德国(50项通报,占对中国食品通报总数的15.62%),英国(38项,占比11.88%)以及荷兰(30项,占比9.38%)。
    共有21个成员国对中国与食品接触材料发布RASFF通报,其中发布通报次数较多的国家为意大利(86项通报,占对中国食品通报总数的39.45%),波兰(22项,占比10.09%)以及英国(20项,占比9.17%)。
    共6个成员国对中国饲料发布RASFF通报,其中发布通报次数较多的国家为比利时,荷兰和西班牙,这些国家均对中国饲料发布2次通报,分别占对中国饲料通报总数的22.22%。 
3. 与食品直接接触类、坚果、坚果类产品和种子以及谷物和烘焙制品是对中国产品通报的重点
    2012年,在欧盟RASFF对中国产品发布的547项通报中,与食品直接接触类产品被通报次数最多,共218项,占比39.85%;其次为坚果、坚果类产品和种子,共73项,占比13.35%;谷物和烘焙制品位列第三,共55项,占比10.05%。其他被通报较多的产品还包括:水果和蔬菜(40项,7.31%);可可、可可制品、咖啡和茶(39项,7.13%);营养食品、食品补充剂和强化食品(33项6.03%)以及鱼和鱼产品(21项,3.84%)。具体情况见图3。
    
图3  欧盟RASFF对中国输欧食品及饲料类产品发布通报的产品类型
4. 物质迁移、重金属以及毒枝菌素是对中国产品通报的主要原因
    2012年,欧盟RASFF对中国输欧食品及饲料类产品发布通报的原因(注:1项通报可能包含多种原因)中,因物质迁移而被通报的产品数量最多,共114项,占比20.84%;其次为重金属含量超标,98项,占比17.92%;位居第三的是毒枝菌素,62项,占比11.33%。其他常见的通报原因为农药残留、合成物、转基因/新型食品及掺假/欺诈等。具体情况见图4。
    其中,中国食品被通报的原因依次为霉枝菌素(61项,占中国食品被通报总数的19.06)、农药残留(58项,18.13%)、合成物(51项,15.94%)以及转基因/新型食品(47项,14.69%)等。每类食品被通报的主要原因各不相同,各类食品被通报的原因具体如下:
  • 坚果、坚果类产品和种子被通报的原因为毒枝菌素(59次)、掺假/欺诈(5次)、生物毒素(4次)、器官感觉(3次)以及外来物质(2次);
  • 谷物和烘焙制品被通报的原因为转基因/新型食品(33次)、合成物(16次)、掺假/欺诈(3次)、过敏原(2次)以及外来物质(1次);
  • 水果和蔬菜被通报的原因为农药残留(23次)、器官感觉(5次)、重金属(3次)、非病原微生物(3次)、病原微生物(3次)、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3次)以及合成物(2次);
  • 可可、可可制品、咖啡和茶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为农药残留(32次)、合成物(4次)以及转基因/新型食品(3次);
  • 营养食品、食品补充剂和强化食品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为合成物(19次)、转基因/新型食品(5次)、辐射(5次)、掺假/欺诈(2次)、生物毒素(1次)、标签缺失/不完整/不正确(1次)以及不确定/其他原因(1次);
  • 鱼和鱼产品被通报的原因为控制不足(10次)、寄生虫感染(4次)、器官感觉(3次)、掺假/欺诈(1次)、重金属(1次)、外来物质(1次)、标签缺失/不完整/不正确(1次)以及化学污染(1次)等;
  • 其他食品/混合物被通报的原因为合成物(6次)、转基因/新型食品(2次)、掺假/欺诈(2次)和辐射(2次);
  • 药草和香料被通报的原因为辐射(3次)、毒枝菌素(2次)、病原微生物(2次)以及合成物(1次);
  • 肉和肉制品(家禽除外)被通报的原因为兽药残留(8次)和非病原微生物(1次);
  • 预制食品和小吃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为合成物(3次)、转基因/新型食品(3次)以及掺假/欺诈(1次);
  • 禽肉及其制品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为掺假/欺诈(3次)、农药残留(2次)、兽药残留(1次)以及病原微生物(1次);
  • 汤、肉汤、沙司和调味品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为转基因/新型食品(1次)、辐射(1次)和病原微生物(1次);
  • 甲壳类动物及其制品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为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2次)以及控制不住(1次);
  • 糕饼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为未确定/其他(2次)以及标签缺失/不完整/不正确(1次);
  • 非酒精饮料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为农药残留(1次)以及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1次);
  • 油脂产品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为工业污染(1次);
  • 头足类动物及制品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为兽药残留(1次);
  • 食品添加剂和调味料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为工业污染(1次);
  • 蜂蜜和蜂王浆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为掺假/欺诈(1次);
  • 冰和甜点被通报的主要原因为感官感觉(1次);
    中国与食品接触材料被通报的原因依次为物质迁移(114项,占中国与食品接触材料被通报总数的52.29%)、重金属(92项,42.20%)以及感官感觉(6项,2.75%)等。
    中国饲料被通报的原因依次为工业污染物(2项,占中国饲料被通报总数的22.22%)、重金属(2项,22.22%)以及非病原性微生物(2项,22.22%)等。
 
 
图4欧盟RASFF对中国输欧食品及饲料类产品发布通报的原因 
5.  边境控制-托运扣押和市场官方控制是对中国产品通报的来源
    2012年,欧盟RASFF对中国输欧食品及饲料类产品通报的主要来源为边境控制-托运扣押和市场官方控制,分别为361项和131项,占比66.00%和23.95%。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欧盟RASFF对中国输欧食品及饲料类产品发布通报的通报来源
 通报来源
食品
与食品接触材料
饲料
全部产品
边境控制-托运扣押
243
116
2
361
市场官方控制
43
86
2
131
边境控制-货物放行
11
9
1
21
消费者投诉
12
7
0
19
企业自检
6
0
4
10
边境控制-海关寄售
3
0
0
3
食物中毒
2
0
0
2
合计
320
218
9
547

6. 重新分销、撤出市场和禁止进口是对中国产品通报采取的主要措施   

     2012年,在欧盟对中国产品通报采取的措施中,重新派遣采取的次数最多,达115项,占比21.02%;其次为撤出市场措施,101项,占比18.46%;禁止进口位居第三,77项,占比14.08%。其他常被采用的措施包括:销毁、官方扣押、从消费者召回、通知当局、退回至发货人及海关封存等。具体情况见图5。

 

 

 


[1] 本文根据欧盟RASFF官网发布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来源为:https://webgate.ec.europa.eu/rasff-window/portal/index.cfm?event=searchForm&cleanSearch=1。统计日期为2013年3月29日。

 

触碰右侧展开